图片 浅析英汉道歉语及其道歉策略的选择_恒博国际游戏棋牌_恒博棋牌app下载_官网登录~

恒博国际游戏棋牌_恒博棋牌app下载_官网登录~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语言文化 > >

浅析英汉道歉语及其道歉策略的选择

来源::未知 | 作者:恒博国际游戏棋牌_恒博棋牌app下载_官网登录~ | 本文已影响

摘要
道歉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言语行为。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因为不同的原因,以不同的方式向别人道歉或是接受别人的道歉。然而,一提起“道歉”,人们可能会简单地将之理解为“对不起”“请原谅”等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通常发生在当说话者(Speaker)有意或无意中冒犯了听话者(Hearer)时而采取的一种旨在恢复两者之间以往特定关系的行为。当一个人在
社会团体中违背了社会规范或冒犯了他人时,他作出道歉行为,就可以维护此人的人际和谐关系,恢复其社会地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文章旨在研究分析英汉道歉语及其对道歉策略的选择的差异,通过阐述道歉的研究现状及其定义、道歉的种类、道歉策略及其制约因素,对中英道歉策略的选择进行比较,最后从其文化价值体现分析中国英语国家道歉言语行为的差异。研究表明,由于英汉文化不同、交际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从而导致在道歉策略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道歉;种类;社会因素;
影响;道歉策略;
 
Abstract
The apology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in the spoke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our daily life we may usually apologize to others in different ways or accept others’ apologies for different reasons. However, as far as "the apology" is concerned, people may refer it to the expressions such as "sorry" or "excuse me" and so on.. The speech act of the apology is one kind of behavior which usually occurs when the speaker intentionally or accidentally offends the hearer, for the purpose of restoring the former specific relation. When a person has violated the social norm or affronted others in the social group, if he makes apology, he can maintain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ious relations, restore his social position, and set up the good individual imag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polog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ology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the apology’s definitions, the types of the apologies, the apology strategies and its restricted factors,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selection of apology strategi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peech act of the ap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aspect.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value tren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apology strategies.
Key words:  Apology; types;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apology strategies;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种情感性的言语行为,道歉语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英国
哲学家J.L.Austin最早提出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s),他将道歉‘apologize’定义为施为语的一种”[1](P82),“Searle 基于Austin的分类,将道歉归于表达类”[2](P92)。“Brown和Levinson提出面子论(The Face Theory)”[3](P102),“指出说话人的道歉行为,表示承认自己的过失,有损面子,是导致说话人正面面子受损的FTA(威胁面子的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FTA)”[4](P104),并且“向听话人道歉,表明无意在感情上或行动上伤害听话人是负面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对方面子上反面的要求”[5] (P106)。而最早对道歉语进行具体研究的是Olshtain and Cohen,将道歉语定义为“a culture-sensitive speech-act set of semantic formulae or strategies”(一种对文化具有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语义成分或策略的言语行为组),并提出了最初的道歉言语行为模型。后来,“Blum- Kulka & Olshtain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模型被纳入‘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跨文化研究’(CCSARP)项目中。”[6](P247)自 CCSARP项目的道歉言语行为子项目设立以来,很多学者(Holmes、Trosborg、Suszczynska、Owen等)对不同语言(新西兰英语、丹麦语、匈牙利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等)与文化中的道歉语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道歉策略的整体使用情况对道歉语进行跨文化分析,而对道歉策略的具体安排模式或道歉内容的意义却少有涉及。而后,“J·霍姆斯(J.Holmes)对道歉作出定义:假设A 为致歉者, B 为被冒犯者, 道歉是A 为了弥补自己的冒犯行为, 向B 致歉, 以挽回B 的面子, 从而恢复A 与B 的平衡的言语行为。” [7](P376)
 
一、    道歉的种类
根据道歉的内在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把道歉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从交际(communication)的渠道来划分,可以把道歉分成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种形式;从传递的方式来划分,可以把道歉分成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从文体的角度来划分,则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8](P61)具体如下:
(一)、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道歉
语言性道歉是通过语言性行为进行的,这是最普通的道歉行为。语言性道歉按道歉行为执行对象的不同,可以是冒犯者一方对被冒犯者一方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通过第三者来传递的间接行为。
非语言性道歉是通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道歉行为,它是通过非语言渠道实现的,是不用言辞的道歉,属于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范畴。在中国,如果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教师的提问,他总会不好意思地用手搔一搔头以沉默、歉意的微笑对待之。这里,沉默、用手搔头就隐藏着“不好意思,对不起”这样的道歉意义。另外,中国人也有用双手抱拳来表达道歉的意思;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廉颇对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也是一种非语言道歉行为,以上这三种道歉形式在英语国家是没有的。需要指出的是,非语言性道歉和言语性道歉并不是完全区别开来使用的。人们在双手抱拳致歉的同时,嘴巴当然也要念叨着:“失礼了”、“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话。而廉颇以“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9] (P2370)
(二)、口头道歉和书面道歉
口头道歉是用嘴巴表达道歉的言语,无论是直接道歉或是间接道歉都属于口头道歉,只不过道歉行为的执行者渠道不同而已,即前者是冒犯者自己道歉,而后者是通过第三者来完成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可以通过写信来表示道歉。如果能用口头解决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采取书面的形式,因为与口头道歉相比,书面道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当然,书面道歉也有长处,比如,在通过第三者转达道歉信息时,比较不会因为传播者有意或无意地由于对语言的曲解而产生新的误会行为。书面致歉表达了致歉者的悔悟之意及补救
方法,同时,书面致歉涉及的过错情节一般较为严重。例如,某人家的狗毁坏了邻居家的花木,给人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就得通过一封致歉信再加上实际的弥补行动来请求对方的原谅。如果仅仅是碰撞到别人,是不用这么麻烦地写道歉信的。然而,随着现代新的传播方式的使用,书面道歉并非总是表现得比口头道歉正规。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广播讲话、电视讲话等方式来传达道歉的意思,而这种道歉方法显得更加规范。
(三)、正式和非正式道歉
道歉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非正式道歉主要用于熟人、朋友、情人、同事等之间,其目的当然仅仅是为了澄清误会,消除隔阂。而正式道歉主要用于媒体与公众之间,国与国之间。比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因U-2飞机飞越苏境一事向前苏联道歉。可见,正式道歉除具有澄清误会之功用外,还具有公诸于众以便让公众知道谁对谁错的效果。                 
二、    道歉策略及其制约因素
(一)、道歉策略
“道歉是用来挽救、补偿被冒犯者面子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冒犯了别人是因为他违反了社会准则或未满足对方的期望。冒犯行为包括开会迟到、打错电话、忘了带书或没有向路过的熟人打招呼等。”[11](P29)
许多学者对道歉策略(apology strategy) 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引用贾玉新“将道歉策略分为7 种(其中将“拒绝道歉”作为策略0):
策略0: 冒犯者拒绝道歉(strategy of rejecting);
策略1: 轻化自己的冒犯程度(strategy of minimizing);
策略2: 承认自己的责任(strategy of acknowledging);
策略3: 说明理由(strategy of explaining);
策略4: 直接道歉(strategy of apologizing);
策略5: 采用弥补手段(strategy of offering repair);
策略6: 下保证(strategy of promising forbearance);
策略7: 对被冒犯者表示关心(strategy of showing concern)。”[12](P376)
(二)、道歉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
语言之外的因素决定道歉策略的选择。实现道歉策略的语言形式也随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根据其调查研究认为道歉策略的选择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有如下因素:
1.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2.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相对权势(relative power)
3.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相对的权利与义务(obligation of apology)
4.      冒犯者与被冒犯者双方的性别(gender)
5.      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severity of offence)
 
三、    比较社会因素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一)、社会距离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社会距离指的是冒犯者与被冒犯者之间的距离,即他们之间的熟悉程度,又称亲密度。它涉及到熟人、陌生人、至交等关系。亲密度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在中美之间也显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对陌生人比较会使用单一的道歉策略,通常为直接道歉,说声“对不起”“不好意思”等等;对亲密的人则会使用非正式甚至随便的道歉语,如“老婆,是我不好,对不起啦。”对朋友,则偏向使用正式而多种策略混合的道歉方式,如“某某,昨天是我的错,我不该误会你。我向你道歉。我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
相比较而言,美国人对朋友道歉没有那么客气,对亲密的人又没有那么随便。英美人,处处道歉,源于他们的文化以自我为导向,强调自身利益,“你我界线分明,说话做事,惟恐有碍他人,时刻不忘避免“侵权”行为。咳嗽、放屁、打喷嚏等会传播细菌,污染环境,对旁人的感觉器官也是一种侵害,“I’m sorry”是对他人的一种“赔偿”——虽然这种“赔偿”也是不花分文的,但于情于理都是必须付的。”[13](P104)

(二)、相对权势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对权势是指冒犯者相对被冒犯者所拥有的权势,包括社会地位、年龄等。在中国,如果冒犯人的地位高,他就可以选择损害自己面子程度较小的策略。如果冒犯人的地位低,他就要选择损害自己面子程度的较大的策略。年龄因素在中国文化中和在英美文化中表现不同。中国有尊重老年人的传统,因而冒犯了老年人的话就必须选择损害自己面子较大的策略。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老年人和年轻人是平等的,因此人们一般选择损害自己面子较小的策略。
换而言之,“中国的上级对下级或是长辈对晚辈倾向于拒绝道歉,至少是拒绝采用直接道歉和承担责任策略,他们更喜欢采用简单的非正式的话语一带而过应承担的责任,或是使用补偿策略。而下级对上级则恰恰相反,显得正式而精致,不但多采用直接道歉和承担责任策略,而且还通过‘真、很’之类的副词来加强程度,甚至末了还要求批评处分。而英美国人则无论上下级或长晚辈其道歉的频率都高,而尤以减轻责任的策略使用为多,而且倾向多种策略的混合使用,显得更为诚恳。对同一冒犯行为,中英在其冒犯程度上的认同也是不同的,对中国人而言,同一行为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冒犯程度就要比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严重得多,相应地,其承担的道歉责任也就要大得多。”[14](P108) 例如:
(中)   昨天我批评你批评错了。请原谅。
(英)  I’m sorry. Due to a misunderstanding, I blamed you for someone      else’s mistake. Please accept my apologies. It was all a terrible misunderstanding.(对不起。由于误会你,我责备了你。请接受我的道歉。这真是个可怕的误会。)
(三)、相对的权利与义务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是冒犯者公开承认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例如这样的情况,领导交给下属的任务,下属没有完成,这时中国人与英美人采用道歉策略不一样。
“(中) 领导同志,我没能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我应该检讨。请您批评我吧。
 (英) I’m very sorry. I completely forgot about it. I suppose I should  have been more careful. It will definitely never happen again.(真对不起。我把这回事忘得一干二净。我应该仔细些的。我保证这种事不会再发生。)”[15](P383)
(四)、性别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明的
发展,男女也趋于平等,因此性别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在英美国家和中国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只存在于男女说话者之间。
经专家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向别人道歉。轻微的冒犯就可能引发女性的道歉,而男性一般只对较严重的冒犯道歉。其次,女性更易于选择“直接表达道歉” 的道歉策略,使用正式、得体的道歉语;而男性道歉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因素如社会距离、社会权利等的影响。此外,女性更爱使用程度副词,如‘真’、‘十分 ’等。”[16](P91)
男女在道歉言语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道歉言语行为,男性一般从自我出发,认为道歉是承认失败有损本人面子的行为,因而尽可能避免使用以维护本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因此只有在冒犯程度严重或意识到对方地位高于自己或与自己社会距离远(如对陌生人) 的情况下,男性才容易采用道歉言语行为。女性则更能从他人出发,把道歉当作减轻或消除由冒犯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恢复双方和谐关系的礼貌行为。
(五)、冒犯行为的严重程度对汉英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
1.“ 英美人说‘对不起’并不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或觉得理亏。比如请人让路,说声‘对不起’,其实是叫你‘Get out of my way, so I can come out.’(你走开,我才过得去。),只是这种‘命令’,有了‘对不起’,让人更容易接受罢了。所以严格说来,在不少场合,‘Excuse me’等于汉语的‘借光’或‘劳驾’。比较文明的中国人一般是以‘请’开路,如:‘麻烦请让一让’,达到同样的效果。”[17](103-104)
2. “给人造成了损失就该道歉并给予相应的赔偿。例如:损害或弄丢了别人的器物要赔偿;撞伤了别人要带人到
医院治疗;在多大范围内造成了名誉或精神上的伤害,例如,诽谤,盗版等,就要在同样的范围内赔礼道歉,并给予经济上的补偿。”[18](P132)
3. 情节较严重的冒犯行为。例如:违法犯罪,不仅要认错道歉,赔偿损失,而且还要受到
法律的制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道歉时,英汉两种文化也存在这样一种差异。“中国人在道歉时常说:‘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应该这样说你’等等,而
英语中常说‘I apologize for what I have said’,‘I apologize’或‘I take back what I said’。中国人则认为,说过的话是收不回来的。”[19](P73)
 
四、比较汉英道歉策略的选择及其文化价值体现
现将国内学者贾玉新教授通过问卷对未学过英语的中国人(称操汉语者) 使用道歉的情况进行调查而采集得到的数据与外国学者多斯博格的
研究结果(称操英语者)作对比分析。两位学者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操汉语者与操英语者采用各道歉策略的分布”[20](P379-380)
 
     方略
百分比 方略0
拒绝道歉 方略1
减轻方略 方略2
认可方略 方略3
解释方略 方略4
道歉方略 方略5
补偿方略 方略6
保证方略 方略7
关心方略
操汉语者% 1.3 3.9 6.6 23.3 43.0 3.9 5.8 13.9
 操英语者% 7.6 20.9 16.3 21.7 7.2 21.7 2.3 2.3

从以上的表中笔者透过现象分析如下:
语境对人类的交际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 high-context culture),因为他们在交流中更注重社会地位、客套话和其他的心理语境和外界语境信息,即人们强调‘意会’;而英语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 ,他们经常忽略这些信息,在交际中更多依赖的是语码信号本身,即人们注重‘言传’。” [21](P108)两种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价值取向。
差异首先在于直接道歉方略,操汉语人士中该方略使用率为43% ,操英语人士中为7.2%。高语境文化的模式是统一、同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重视集体的和谐,他人的利益至高无上,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对立有违社会规范,有害于双方的面子。而采用直接明确地道歉的策略则可以避免更剧烈的紧张与对立,因此,为了维护对方的脸面以恢复和谐的关系,中国人道歉言语行为中多采用此策略(直接道歉apologizing),其使用率达到43%。低语境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推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人们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争吵,因此比较不会使用直接道歉的方式。
其次,两者的差异在于减轻责任方略和补偿方略,他们的使用率分别为操汉语人士3.9%、3.9% ,操英语人士20.9%、21.7%。低语境文化的模式是分散、差异。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重视个人利益不受损害,个人间的冲突不受舆论谴责。在这种模式中, 个人的意见和与别人的分歧是被称赞的, 一定程度的冲突被认为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英语国家, 意见的冲突和据理力争被认为是一种民主的表现,所以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是富有冲突性的(confrontational) 。人们因而无可避免地冒犯别人。一旦冲突发生,他们多采用减弱事件的严重程度或责备他人也有责任,或质问责任的前提以质疑责任的存在等方式来减轻自己应负的责任,或声明愿意对对方的损失给予补偿, 即采用方略1减轻责任方略(minimizing)和方略5补偿方略(offering repair),其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脸面的同时,修复与受损人的人际关系和恢复受危害者的社会地位。
另外,两者的差异还表现于关心方略的使用率不同,操汉语人士为13.9% ,操英语人士为2.3%。此差异同样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有关。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常尊重个人时间、个人空间、个人隐私(可看作是一种心理的空间) ,而对他人的关心有可能会冒犯个人时间、空间和隐私,所以英语国家较少采用关心方略来表示歉意,同时也不能够接受涉及自己个人时间、空间和隐私的关心方式,
自然也不会接受此类道歉。
从面子的角度来说,中国人采用形式4 (apologizing) 来保住双方(其实是他人) 的面子;而英语国家的人采用形式1(minimizing) 保住自己的面子。社会关系亦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人们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社会交往关系遵循下列原则: (1) 人们应该服从上级或长者; (2) 等级观念强; (3) 遵循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因此, 如果每个人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领导、下级、父亲、儿子、朋友、妻子等, 就能取得社会的和谐。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通讯日益发达、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与操其它语言的人们进行交往的时候由于文化习惯、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难免会冒犯他人。在这种的情况下要及时道歉以修补受到损害的人际关系。道歉不仅是为了表现礼貌的周全和良好的教养,更是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他人权益也是维护个人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尊重别人,该道歉时就不能含糊,要勇于道歉。给自己也给他人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
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P82.
[2] 同[1]:P92.
[3] 同[1]:P102.
[4] 同[1]:P104.
[5] 同[1]:P106.
[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247.
[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P376.
[8] 罗锦生.浅谈中美跨文化交际中道歉语的使用
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2,第20卷(第2期):P61.
[9] 司马迁.史记:第三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P2370.
[10] 山东画报出版社.致歉声明[N/OL].光明日报(
电子版),2000-07-13.
[11] 潭占海.言语交际中的道歉策略[J].遵义师范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1,第3卷(第1期):P29.
[12] 同[7]:P376.
[13]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P104.
[14] 张国霞.跨文化交际中的道歉言语行为与道歉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24卷(第4期): P108.
[15] 同[7]:P383.
[16] 潘小燕.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西南
交通大学学报,2004,第5卷(第1期):P91.
[17] 同[13]:P103-104.
[18] 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132.
[19] 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P73.
[20] 同[7]:P379-380.
[21] 同[14]:P108.


恒博国际游戏棋牌_恒博棋牌app下载_官网登录~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