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童话 现象学 世界 真实
论文摘要:现象学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童话的本质在于它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于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影响。童话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真实,这种真实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实。
目前对于童话的美学研究主要来自接受美学、符号学美学、政治美学等角度,但对于童话本质的不够全面、彻底,也没能解释童话现象的现实基础与价值所在。现象学美学的“悬置”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
一、童话的本质
根据“悬置”理论,应该从童话现象本身出发去认识它。关于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成年人读童话。美国童话《夏洛的网》,诞生五十年来发行了数千万本。写于1943年的法国童话《小王子》目前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已经成为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这种现象与人们对于童话属于孩子的认识是相悖的,要理解童话的本质,就需要考察这一现象。
平时我们阅读的童话故事中,包含往有现实中常见的事物,也包含了现实中没有的、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事物。虽然成年人读童话,但那些想象,往往是来自于孩子的眼睛,或者说,孩子式的眼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童话就是一个用现实的和想象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世界的文学形式的再现。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源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在童话世界中,没有“我”和“对象”的区别,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思想和有感情的,是一个活的世界。与之相对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世界被一分为二,成为了“我”与“对象”。童话的完整世界被分裂,而失去了生命,成为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是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童话的本质在于构筑了一个和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童话的存在基础
人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为什么需要童话的世界呢?
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自于对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这种超越要求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话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童话世界却变成了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小角落。这类似于宗教和现实之间彼岸与此岸的关系,区别在于宗教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而童话世界则可以与现实世界共存。人们对于二者的心理需求是相通的,即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深层心理。在现实生活之中受到现实法则的束缚,使人们渴望自由,但现实世界的法则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童话的世界可以给人们自由的生命体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需要童话帮助他们从现实世界中逃离出来,去享受暂时的自由。
其次,从深层心理结构上看,对童话的需要源自人类早期经验中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采用“原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具有这种趋向的思维并不怎么害怕矛盾(这一点使它在我们的眼里成为完全荒谬的东西),但它也不尽力去避免矛盾。”原始时代普遍流传的融合了现实与想象的神话就建立在“原逻辑”思维之上。后来,随着文明的演进,这种“原逻辑”逐渐被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所代替,而神话中的事物沉淀为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集体表象”。这一演变过程也同样适用于童话与人类个体的童年的关系。起初,不懂逻辑的儿童以类似于“原逻辑”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这就是童话产生的心理基础——现实与想象并行不悖,随着成长,儿童时期所拥有的童话世界成为个人历史的一部分,但这段历史也会沉淀到心灵深处,使人们在成年之后的现实世界里面仍然能够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呼唤。因此,成年人需要童话带来的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三、童话的价值
关于童话现象本质的考察,还包括它的意义问题,也是童话的价值判断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现实。但现实与真实不同。人们通常认为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常识就是真实的。但其实那更应该属于现实(包括当下的现实和历史的现实)的范畴。胡塞尔认为这种认识误区源自“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方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与超越,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始源处才能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的真实(实际上是“现实”)其实只是在意识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而被它构造出来的,并非真正的真实。现实不能等同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现实那样直接就可以获得,它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把握。
现实不等于真实,这道理也适用于童话。童话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比起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认识态度,更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童话的世界不会简单否定某种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意义,这就减少了因为过分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意向性限制,而更接近了真实的面貌。如童话中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能力,重新拥有了与人类进行对话的平等身份,而这正是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所反映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是它具有魅力的最终原因。
注释:
[1] 海德格尔着,彭富春译﹒诗歌、语言、思想[M] 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1.2:44
列维•布留尔着,丁由译﹒原始思维[M] 商务印书馆, 1995.3:93
参考文献:
[1]朱立元 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二十世纪美学﹒上)[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11
现象学在中国——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C]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9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试论从现象学美学角度童话的本质
来源::未知 | 作者:恒博国际游戏棋牌_恒博棋牌app下载_官网登录~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现当代文学分界问题之我见
- 下一篇:试论读者问题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凸显及其演变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现当代文学]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 [现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地主形象探析
- [现当代文学] 试论老舍的民间文化意识—
- [现当代文学] 试论孔子学院背后所代表的
- [现当代文学]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
- [现当代文学] 浅谈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
- [现当代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之著作权
- [现当代文学]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
- [现当代文学]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 [现当代文学] 浅议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现
-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现当代文学]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 [现当代文学] 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
- [现当代文学]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
- [现当代文学] 浅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
-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与创新